版权,已成为塑造文化叙事、激活沉睡资源的重要支点。10月16日至18日,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以下简称“版博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
黄海之滨,灯光轻覆在宁夏展馆的书脊之上——百余部图书作品静立,它们出自40余位宁夏作家之手。这是宁夏文学作品首次以集体姿态亮相全国性版权盛会。每翻开一本书,都像推开一扇窗。
一场合作,让西海固文学的价值被重新评估。版博会首日,黄河国际版权交易平台与北方国家版权交易中心、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世纪超星等多家机构签约,将包括宁夏文学在内的版权资源“打包”输出。
新时代地方特色版权资源如何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北方国家版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志坚视西海固文学为“富矿”:“它承载着黄土高原的文化基因、深刻的人文关怀,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备影视改编、文创开发、国际传播的巨大潜力。”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办(版权部)副主任罗绍松谈道:“宁夏和广西在文学艺术、非遗传承等领域拥有大量优质版权资源,这是双方合作的宝库。”
10月17日,西海固文学再度亮相版权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之“版权价值转化项目”路演环节,这是本届版博会的重要议程之一。西海固文学的价值在论坛上再度被勾勒:全国公开发表作品的西海固作家超500人,作品达3000多万字;仅西吉县,就有1600余人长期耕耘文字,出版著作超百部。石舒清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于宁夏首映后,西海固旅游网络搜索量激增237%……数据背后,是西海固文学从“区域书写”迈向“版权富矿”的清晰路径。
聆听完这场路演,来自北京一家出版社文创部的孙女士眼眶微润。在她看来,西海固文学既贴近乡土,又不乏时代性、故事性,正是当下影视创作所渴求的素材。“有《山海情》珠玉在前,市场对其版权转化抱有更高期待。”孙女士说。
签约仪式上,西吉县作协主席史静波接过“西海固文学版权转化示范基地”的牌匾,他坦言:“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限制,西海固的文学作品转化率一直不高,很多优质IP只是‘沉睡的宝藏’。”借助版博会,实现全国平台对接,在史静波看来,这是一个关键的新起点,成规模、成体系的版权转化或许正由此展开。
北京世纪超星当场签下订单,获得宁夏文学作品网络传播权3年授权。北京世纪超星总经理、联合创始人阙超表示,未来将聚焦版权输出、数字出版、文化衍生开发等五大核心领域深化合作。对于未来的合作,杨志坚介绍,组建专业团队梳理西海固文学、黄河文化等特色版权资源,建立“宁夏优质版权资源库”,让好内容有好身份。同时,做好版权运营,让宁夏故事被更多人记住。罗绍松则亮出了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东盟版权贸易服务平台”的“金字招牌”:“我们将依托渠道优势,助力宁夏版权‘走出去’与‘引进来’。”
宝宝巴士股份有限公司抖音电商负责人谢元清从福建馆专程来到宁夏馆“走亲戚”。缘分始于今年8月,企业受邀来宁夏参加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本次在宁夏馆,他仔细研究了西夏陵主题解谜书,并在文学展区发现了阿语版教材与青少年读物。“明年是闽宁协作30周年,我们期待与宁夏同行合作,策划一批融合闽宁文化特色的主题图书。”谢元清说。
版博会期间,史静波不断涌现新灵感。接过示范基地牌匾当天,他就计划将1600余名创作者的作品梳理为标准版权资源包,“从故事脉络到人物小传逐一标注,对接黄河出版集团的数字平台,联系影视公司与动漫工作室,加快转化步伐”。
10月17日,史静波在微信作家群发起接龙,组建剧本创作群。半小时内十几位作家报名。“大家积极性很高,我们也可以尝试订单式写作,既能适应市场,又能讲好我们的宁夏故事。”
福建企业的到访也启发了他:“借助福建在版权转化与运营上的优势,拓展西海固文学新的可能性。”
……
推开版权之窗,从黄土高原到蔚蓝海岸,从书页深处到产业前沿,西海固文学的故事已写下新的一笔。(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倪会智)